八月读书生活

搜搜小姐姐 搜搜小姐姐
来源:互联网
八月过得也飞快,这个月读到了非常好的书,完全没有上个月那样的小失望。依旧是以小说为主,读了科幻,推理,魔幻现实主义,自传式等等,是种类丰富的一月。同时,我有尝试读一两本非常厚的非虚构比如艾柯的《美的历史》,但因为有很多图且电子书的排版非常糟糕,我时常搞不懂文字和图片是如何对应的,所以暂时搁置了(但这本书非常好,有机会我还是会读的)。那么接下来也由喜爱程度为次序来说说。这个月读过的都在我心目中都有4-5星!

首先是《云游》,非常非常喜欢。作者是波兰的201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作家,也是2021年延期了的上海书展嘉宾。这本《云游》是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和《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之后,我读的第三本托卡尔丘克,依旧十分精彩。这三本在我看来是旗鼓相当的,它们有非常特殊但相似的碎片式短故事手法,但三本书制造的氛围完全不同。托卡尔丘克的碎片式手法是她“魔幻现实主义”的一部分,在阅读这一篇篇短故事时,读者和内容有了非常生动的互动:因为故事的非连续性,读者有了时间消化一个楔子,一个开头或一个展开。同时,各个短故事可以相互补充、隐喻、对抗,即使主角完全不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没有任何联系。只要有一个小小的钩子,就能把整本书联系在一起。(假设有故事ABCD,书中的顺序是A1,B1,C,A2,D,B2...)《云游》与我读过的其他两本最不同的在于加入了更多“写作者”的存在感。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明白“我”就是作家本人,而第三人称的故事则是“我”的道听途说或虚构。托卡尔丘克的写作让我感到最棒的一点是:作为读者,完全不能分辨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虚构。我认为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写作的精美交互体验。《云游》的中心思想非常简单,正如书名所示,“我从移动中——从颤动起步的公车、轰隆作响的飞机、滚滚向前的火车和渡轮中——获取能量。”(章节:你头脑里的世界)托卡尔丘克写道,只有在移动和变化中人才能认清自己和ta周围的环境。我们通过移动来感知空间,我们观察变化来理解时间,就这么简单。基本所有的故事都由某个角色的一次出行展开,并且书的中段加入了两个新的主题:生物标本和离家出走。在重读我的划线句子之后,这一段话依旧带给我一些触动,是我平时不愿意承认的一个生活态度:“......保持距离。只看碎片化的世界,因为并不会有另一个世界。瞬间,碎屑,转瞬即逝的组合——刚形成,就崩解。生活?没有所谓的生活。我看到的是线条,平面和实体,看到它们随着时间变换形态。与此同时,时间,似乎是用来测量微小变化的简单工具,极简的小学生用尺,上面只有三个刻度:过去、现在和将来。” (章节:线条、平面和实体)

接下来是月中时读的经典科幻小说《童年的终结》,作者是亚瑟·克拉克,他最著名的作品是《2001太空漫游》,这两本书改编的影视作品也都成为了经典。我去年读了克拉克的另一本科幻小说《与拉玛相会》(或译《与罗摩相会》),当时也带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我认为克拉克的小说在中段都有点让人昏昏欲睡,但开头和结尾都属于可以让读者”虎躯一震“并内心一凉的书,不读到最后是无法体会其中的”科幻“的精髓和刺激。这个故事是以“外星人统治地球”为背景,前后的时间跨度有一百多年。故事的开始人类只见到了外星飞船,在接受外星人的管理时却无法见到它们的真容。在故事的中段,时间过去了八十多年,许多外星人已经和人类接触交流,参加人类的社交活动。然而人类最终才知道,统治他们一百多年的外星人其实也被更高维度的生命体管理着。故事的结尾是伴随着人类进化而产生的另一意义上的人类灭绝,即人类“童年的终结”。当人类发现宇宙中还存在更高的生命时,来到地球的外星人说:“你们把我们称作超主,但你们不知道这个头衔有多讽刺。这么说吧,我们之上还有超智,它使用我们就像陶工使用他的转盘,而你们的种族就是转盘上正在塑形的泥巴。”(章节:20)

《回归故里》是上个月底读完的一本自传式非虚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简单地来说,作者在这本书中回忆了自己的前半生,并且用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了自己和家人的经历和性格。书的内容是比较严肃苦涩的,近乎于自省一般,以十分理性的眼光重审了自己过去经历的一切。在我看来,载理论之舟沉入自己的记忆,注定是很痛苦的。我们通常可以用理论和大道理来批评和分析社会热点或别人的事,但很少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从作者的很多描述和剖析看来,除了接受现实好像理论并不能帮我们什么。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划线了不少句子,包括很多书评都提到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章节:五) 但是读了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云游》之后,我认为理论不是我感知世界的方法,真实的世界就是碎片化的——我们永远只能体验一段段小事件。但理论依旧是很厉害的工具。《回归故里》的作者埃里蓬更著名的作品是《福柯传》,正好我研究生期间认真阅读了不少福柯的文章。这一年虽然依旧是在学建筑,但读了很多哲学和社会学文章,其中福柯算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我承认通过理论的学习我想通了很多事情,在更明白之后反而对世界有了更多失望。《回归故里》这本书也给我同样的感觉,作者一顿剖析之后,仿佛也在问—— 那之后,又如何?

本月依旧读了三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探案系列。分别是《悬崖山庄奇案》、《波洛圣诞探案记》、《底牌》。这三本也都非常精彩,都有很多反转。其中,《圣诞》和上月看的《古墓之谜》都是密室杀人案,《底牌》则有目前看过的里面最多的反转,《悬崖山庄》则是有一点叙诡的手法。这三本中我最喜欢的是《圣诞》,不过很多人认为《底牌》是阿加莎的经典之一。

接下来是一本非虚构文集《树敌》,作者是翁贝托•埃科。我认为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非常精彩,后面比较平淡,内容我也不是很有兴趣。前两篇《树敌》和《火》真的非常好,读得很畅快。

“树敌是人类天性的一种需求,就算是性格温和、热爱和平的人也不能免俗。在这种情况下,无非是把敌人的形象从某些人转移到某些自然力量或具有威胁性且必须被战胜的社会因素上。例如:资本主义的剥削、环境污染、第三世界国家的饥饿问题等。如果说上述树敌行为都“不无道理”,那么正如布莱希特所说,对于不公正现象的仇恨和报复便也会翻转脸面,变成正义。”(章节:树敌 1)

以上这段就是树敌的普遍性,从这里出发,艾柯解释了为什么要树敌:

“拥有一个敌人不仅对确立自身身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意味着获得一个对照物,用来衡量我们的价值体系,并通过与其对阵来突显自身的价值。因此,当这样的对立者不存在时,就需要人为地树立一个敌人。”(章节:树敌1)

后来讲到外来的人/移民如何成为了树敌的对象,我认为明白了这点就可以解释现在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可是然后呢?)

对于这个正在经历种族变革、对自我身份的识别感到困惑的社会,移民成了理想的替罪羊。......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异类被我们当作敌人,并非由于他们构成了直接威胁,而是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代表显示出某种威胁性——虽然并没有直接威胁到我们。这也就意味着不是威胁性突显了差异性,相反,是差异性成为了威胁性的标志。“(章节:树敌1)

------八月毕业了在家休息,所以有很多时间读书。接下来的九月大部分时间都会是在隔离,所以应该也能读很多书了。在长途飞机上,我的目标是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目前读了 900/6500 页)。真的是大部头,不过比电影好看很多,非常精辟又流畅,不过以前我觉得电影就已经非常棒了(裘德洛也太多变了吧hhh)。希望在飞机上有力气多看几页......下个月见。

相邻资料

阅读 下载数 0
栏目专题
user-avatar
保险
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
user-avatar
其他外语学习
外语,指外国语,即非本国人使用的语言。
user-avatar
无货源电商
无货源开店不用囤货、节省成本、只卖爆款专注店铺数据。
user-avatar
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内容以图片和视频为主,可以发布长度不超过1分钟的视频。
user-avatar
高考理综
理综是在高考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合卷
名人专题
user-avatar
祝文欣
品牌管理机构首席培训讲师、管理顾问。
user-avatar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嘉宾。
user-avatar
余世维
余世维被称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
user-avatar
马云
中国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
user-avatar
唐骏
被中国媒体广泛誉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